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主席穆勒纳尔(Mike Gallagher)最近口气很硬,放话说,如果中国不恢复稀土和磁体的供应,美国就可以考虑暂停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的航班降落权。话音刚落,美国财政部就发布了最新的TIC数据,数据一出,顿时让人产生了不少联想:7月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,持有量降到了7307亿美元,这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。
巧合吗?还是早就有预谋?美方拿航权跟稀土挂钩,是否真的能逼迫中国让步呢?
航权是双向的,你不让我飞,我同样可以对等反击;而且民航合作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复杂——飞机采购、维修、大修,甚至航线时隙的安排都牵一发动全身。所以,单纯把航权作为交换筹码,可能效果有限。而且,国际航空协定和协议的复杂性意味着,单靠美国自己的力量,也很难简单地推动整个航权调整。
美国的做法可以说是“快拳出击”,他们试图通过直接威胁,捆绑稀土供应和航权,想通过这个筹码,迫使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作出妥协。中国的回应却是“稳中带冷静”——没有贸然把航权问题提升到公开对抗,而是悄悄减持美债。
稀土被称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它广泛应用于从导弹雷达到电动机、从新能源汽车到手机的各个领域,几乎无处不在。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国之一,所以美国当然对中国的稀土出口十分重视。4月,中国就已经开始对部分稀土进行出口管制。
近年来,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在万亿美元以下,而且持续下降。这不是“脱钩”的信号,而更像是资产配置的调整——减少美元债的风险,增加黄金等非美元资产的配置,同时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。通过这种方式,中方的金融政策让美国感受到了“脉冲”——这并不是一时的“报复”,而是通过这种稳定且渐进的手段,来减少依赖美元债的风险。
美国这次的操作很明显,想通过“加码”来施压中国。而中国的回应却是一种“稳步调整”,在金融、贸易等多个层面做出反制。在贸易上,虽然对美出口有所下降,但整体外贸结构依然在逐步平衡,订单也并未完全从美国撤出,而是转向其他市场。
这看似不起眼的变化,实际上深藏着中国的“长线思维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逐渐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同时降低“单点脆弱性”。这与美国的短期施压策略形成鲜明对比——美国通过喊话和威胁,试图迅速获得某些让步,而中国则通过缓慢而稳健的金融调整,来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。
另外,航线时隙是一个非常“长期”的资产,它牵涉到航空公司未来的机队计划、航线安排、机务保障等多个环节。一旦把它武器化,打乱了商业规则,不仅会破坏民航领域的信用体系,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国际航空合作的稳定性。而波音等航空企业也会受牵连,航材供应、维修等方面也将受到影响。所以,简单拿航权作为政治工具,可能是短期的策略,但从长远来看,风险和成本都非常高。
美国的航权威胁,并不是一个“核按钮”,也不可能轻易撼动中国的决心;而中国的美债减持,也不是一次性报复,而是一种逐步脱敏的过程。换句话说,这场较量的赢家,可能最终会是那个更加懂得如何“走长线”的一方。
#热点新知#
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